走进青州农民画院,幸福感扑面而来。一幅幅构图饱满的农民画,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富足恬适的农家日常,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新时代齐鲁大地的乡村生活。
73岁的农民画师马季青精神矍铄,正在为新作《五谷丰登》上色。这是传统农民画中最常见的主题,只不过“以前画五谷丰登是画念想,如今画的却是触手可及的幸福”。
《五谷丰登》 马季青/绘
青州是农民画艺术的发源地之一,马老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农民,从小爱画画,但他居住的东沙营村,自然条件不好,过去经常欠收。“那时候走在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饭都吃不饱,美好的画面全靠想象,”忆起当年马老感慨良多。
“现在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村可是真富起来了,住的是新建的瓦房、楼房和小别墅,很多家庭都买上了小轿车,顿顿吃的是白面馒头和鸡鸭鱼肉,百万元户都很多了!”说起家乡的变化,马老的嘴角堆起笑意,眼里满是光彩。
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以马老为代表的农民画师不仅收获了自己的美好生活,也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农民画的灵感来自农村生活,传统农民画多以丰收为主题,饱含着农民对吃饱饭的渴望;近年来,画作题材不断丰富、内容更加多元,不仅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更是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深情写照,”青州农民画院院长宋晓表示,农民画的发展史,正是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生动缩影。
青州农民画的构图就像农民种地一样,边边角角都不留。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马老打趣说,那是因为心中“满满都是幸福感”。
《生态文明新家园》 马季青/绘
在马老的影响下,家里的9口人都画起了农民画,每年增收数万元。大女儿马保红笔下的人物,总是开怀大笑、手舞足蹈,充满热情与活力,彷佛是她心境的写照。
“以前在家里种地,总感觉缺点啥。后来开始跟着父亲画农民画,好像生活一下子有了新的意义,生活有趣了,干事有劲儿了,心情也开朗了,人也更自信了,”马保红说。
当生活日渐富足安逸,越来越多马保红这样的农民不再满足于耕种“一亩三分地”,也开始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诗和远方”。
拿惯了锄头的粗糙手掌并不抗拒画笔的细腻柔软,虽没有专业画家的纯熟技巧,但农民画家们用朴拙笔法勾勒出的浓浓“乡土气”、“烟火气”,让人感受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那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爱恋,是对美好生活最深沉的向往。
最是质朴动人心,农民画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走近它、了解它、喜爱它。青州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加快建立完整的产销链条,加大以农民画符号为元素的衍生品开发,加强网上营销,不断推动农民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万年桥》马季青/绘
如今,青州农民画及相关产业从业者达3万余人,一年能创作出50多万幅画作,画作及衍生品交易额超3亿元,中等创作水平的农民画作者人均年增收2万元,走出了一条振兴乡村文化与增加农民收入“双翼齐飞”的路子。
“一支笔,几亩田,农闲画画挣钱,农忙下地种田”,乡村振兴的篇章在这里徐徐展开,青州农民画的精彩未完待续......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当代中国正在书写“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全面小康的光明前景就在前方,“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国大踏步前行的信心从来没有如此充足饱满,中国人民的精神从来没有如此昂扬焕发,这些都为农民画创作者放歌新时代、描绘新时代提供了充沛自信和丰富灵感。而农民画活力迸发、各地农民画乡不断涌现,正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