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

京城里推广集邮文化的“老年天团”(中篇)

本报记者 王海昆2021-01-12来源:中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报

  这两位是中国集邮的铁杆粉丝,一位曾经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高级编辑,另一位曾经是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退休以后,他们自动自发地把休闲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集邮写作、集邮授课,成为中国集邮文化的推广者。如今,这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从讲好邮票故事入手,乐此不疲地穿梭在集邮者、集邮组织和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单位之间,搭起了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与集邮爱好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对此,北京市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经理深有感触地说:“老集邮家们在讲好邮票故事、传播集邮文化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非常值得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学习和借鉴。” 

  李近朱:“我以专研精神,为集邮文化建设夯基。” 

  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和集邮已结缘六十余载的李近朱,是集邮界的老朋友,是有文化的集邮人、懂集邮的文化人,是大型电视节目《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总编导、电影《大草原》总导演,也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六届副会长、《中国集邮史(1878~2018)》主编,在传媒、音乐、集邮等文化领域造诣精深、影响广泛。他自1952年起开始集邮,曾有邮集《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在国内、国际邮展中获金奖、镀金奖及大银奖。 

  作为中国集邮文化的推广者,今年已经75岁的李近朱说:“我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集邮、与全国集邮联可谓一往情深。”回顾过往,李近朱印象最深的是,在彰显集邮自身特征、特色、特点的同时,中国集邮已在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集邮文化。 

  “集邮是我毕生的爱好,它让我坐下来沉下去,以专研精神,为集邮文化建设夯基。”李近朱说:“集邮是一项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高度知识性的娱乐活动。同时,邮票的内容十分丰富,我愿意通过分享我的集邮体会、集邮故事,更好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集邮文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集邮、喜欢集邮、参与集邮,李近朱采用“集”“写”“讲”的方法推广集邮、宣传集邮,他认为,要想成为推广集邮文化的志愿者,兴趣与爱好就是加油站。有了这个动力,你可以学,你可以想,你也可以去挤出“24小时”之外的时间去钻研……虽然他自诩是一位普通的集邮爱好者,但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更是一个在邮坛上大声疾呼“集邮文化”的“文”人。 

  “集”:他以邮票为中心进行收集、鉴赏和研究,把集邮当作快乐之源、长寿之道,不仅集全了新中国发行的所有邮票,更是深有体会地说:“集邮要上一层楼,应当制作或创作更多的邮集。” 

  “写”:他十几年笔耕不辍,专注于集邮写作、著述,出版了《中国集邮史》《爱上集邮》《70年邮票看中国》等十几部著作,其中《70年邮票看中国》一书通过展示1949年以来发行的邮票,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并由此辐射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他在《中国集邮报》上开办专栏“玉渊邮谭”,至今已经发表了360多篇文章,从多个角度阐释了集邮文化的含义。 

  “讲”:他利用各种会议及展览的机会,与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部门、邮友们商谈各类集邮议题。他到各地开办集邮文化讲座,以其一生的集邮历程探讨邮票和集邮的现状和未来,并由此延伸邮票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2020年8月13日,中国集邮总公司特邀李近朱做客第四期“文脉·国脉”文化大讲堂,带来主题为“以文化定方位,创作品为产品”的分享,为集邮业务发展析形势、定方位、探走势。 

  李近朱认为,创造集邮事业的未来,要以文化筑基,要从五个方面探索走势。一是要走出集邮,面向社会。产品开发要突出邮票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印制和深厚的文化,让集邮走近大众。二是走出邮品,接壤文化。集邮品姓“邮”,但不能困于“邮”,要让集邮融入社会大文化。三是走出单一,面向多元。要发展邮票销售品种,拓展小型拍卖等销售方式。四是走出制作,瞄向创作。“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树立作品意识,以高标准打磨产品。五是走出营销,构筑名牌。 

  “中国集邮总公司是集邮者的圣地,集邮总公司的品牌就是中国集邮发展的力量之源。”李近朱对中国集邮的发展充满期待。 

  李伯琴:“我把邮票故事讲给大家听。” 

  今年已经83岁的李伯琴是我国医疗设备研制方面的专家,1989年,他获得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伯琴是一名痴迷集邮70载的集邮家,他从1950年开始集邮,编写了《邮票上的鸟类世界》《集邮要领与实践》《漫话专题集邮》等著作,他制作的专题邮集《鹰》在2001年日本世纪邮展上获得专题类金奖,成为我国专题邮集在世界邮展上斩获金奖的第一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为了让更多的人喜爱上集邮,退休后的李伯琴将自己掌握的集邮文化知识开发成课件,应邀到学校、工厂、企业、机关和各基层集邮协会举办集邮讲座,到2020年,他主讲的集邮讲座已经超过300场,听众达4万余人。最让李伯琴难忘的是,他曾经在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主讲了4年的“集邮文化与研究”这门公共选修课程。该课程的开办,吸引了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集邮文化具有历史性、系统性、广泛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集邮文化。”李伯琴说。 

  “集邮宣传的重点是一老一小,青少年是集邮的未来和希望”,秉承这样的理念,李伯琴对于青少年集邮讲座十分重视。2019年12月20日,李伯琴为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三小五、六年级和回龙观小学四、五、六年级共计430名葵娃讲课时,始终站立讲授,始终神采奕奕,始终用饱满的热情诉说着他的热爱。他用浅白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了邮局的产生、邮票的产生与发展、邮票的要素与涵盖的内容以及集邮的意义。两场讲座,葵娃们听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倦意。“邮票是传播中国文化、红色文化的载体,我要让孩子们通过集邮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科学。”李伯琴激动地说。 

  “70年太短,邮票值得你爱一辈子。”李伯琴说,集邮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学习与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