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参加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后,记者在虹桥机场见到了从北京返沪的叶其懂。本想请他讲讲自己身上让人感动的事;可谁知一开口,他说的全是别人带给他的感动。他说,那两天他接触了好多位道德模范,每个人的故事,都让他感佩。
“只要你愿意发现,其实身边每个人身上都有正能量。”叶其懂的眼睛就像放大镜,善于发现那些生活中微小的美好与感动。他讲起了北京之行中的一件小事。
道德模范座谈会开始前,会场里电子设备的电线密密麻麻地排布在地板上。看到其中一根电线包装层坏了,上海市委的一位随行同志担心有人不小心碰到会有危险,就马上蹲在地上把电线包好,小心翼翼地将其搁置在一旁。“一般人可能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事,根本不用理会;但这位同志看到了,想到了,他也做到了。”叶其懂庆幸,自己总是能碰上这样的人。
他始终记得一群小伙伴的身影。读小学时,一位同学腿受伤了,走不了路,同学们就轮流背他上学、放学,一背就是半年,这位同学一天课都没落下。
他记忆中一直留存着一位老师的热心。班主任林老师不但帮班上条件困难的同学垫付学费,得知叶其懂和几位同学住得偏远,路不好走,林老师还每天护送他们回家,然后自己再走回学校,往返要用一小时。
他不能忘记一位同事给他的无偿帮助。在做邮递员前,叶其懂在童车厂流水线上工作。有次身体不舒服,车间组长看他有些不对劲,没等他提,就一个劲地劝他回家休息,自己则坐在叶其懂的工位上替他干了一下午的活。
他深深感动于一位教授的敬业。
片区里一位熟识的80多岁退休教授住院了,叶其懂去探望,老人家不谈身体,一个劲地说,他想要赶快回家做学问。
……
播下感动的种子,就会结出向善的叶。
一次,叶其懂给一位住在敬老院里的老人送包裹,得知老人们寄送信件不方便,他便把“流动邮局”建在了那里。隔三差五,他就来帮老人寄信送信、邮钱汇物、贴邮票粘信封。上海世博会期间,老人们不方便去现场参观,可心里都惦记着,他就顶着日头把世博园几乎走了个遍,拍了好多张照片,在电脑上给老人们边播放边讲解。
他所辖的片区,住了很多位高校退休教授,书信很多,包裹很沉,又没有电梯。几十斤重的包裹,他挨家帮人提上去,多流了许多汗,也交下了好多位忘年交。
为了把一封封“死信”唤活,他不知搭上了多少休息时间,跑了多少冤枉路。
……
问他干了这么多分外事,动力是啥?他说,“就是讲个感同身受”。
被他帮过的人,自然也会感同身受。
当了劳模,大伙替他高兴,都喊他“叶劳模”。可叶其懂说,还是最喜欢别人叫他“小叶”。
的确,他就像一片小小的叶子,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可当你走近,就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用感动浇灌,再将感动传递,结成了一抹绿、一片荫。
人物简介
15年来,他累计投递信报300多万件,无一差错;15年来,他让2400多封“死信”和1000多个疑难包裹“复活”;15年来,不管邮包多重,他总把邮件送到没有电梯的老教授家中;15年来,他免费帮助残疾人协会传递物品。
记录着2000多条用户信息的小本子已经翻烂,他始终坚持。因为在他看来,每一封信都是一个嘱托。
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也是全国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百佳模范投递员。他是上海市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公司曹杨新村支局投递员:叶其懂。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