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工作之余为烈士寻亲、帮烈士‘回家’,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心里放不下的念想。”4月29日,王德建在蒙阴县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表扬大会上欣慰地说,“目前,我已经帮助36名烈士魂归故里。”
2013年,27岁的王德建来到蒙阴县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分公司坦埠支局,当了一名普通的邮递员,从事坦埠镇的报刊、邮件投递工作。
初上工作岗位,年轻的王德建感到邮递员的工作既单调又枯燥。他的投递范围涉及20个行政村、十几个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每天,王德建载着几十公斤重的信件和报刊,奔波在70多公里的邮路上。由于单位人员少,他和同事们几乎是从年头干到年尾,风雨无阻。
每当漆黑的夜里,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家人早已熟睡;每当面对衣着光鲜的同龄人,他们炫耀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时,王德建心里莫名有几分失落。
“再辛苦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吧。”王德建转念又想,“既然选择了邮递员这份工作,就尽力把它干好。”直到有一天,工作中发生的一件事情,让王德建感受到了邮递员工作的神圣与荣光。
那是2016年6月13日,王德建在对照清单进行勾挑核对信件时,发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信封上印着“寻找烈士”四个鲜红大字,寄信人是一位帮助烈士寻亲的志愿者——菏泽市经济开发区佃户屯街道办事处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景宪,收件地址是“蒙阴县坦埠区朱下村”,收件人是“公建厚烈士”,下边还标注着一行小字:该烈士(29岁)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战役,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
可在投递过程中,王德建发现这个地址并不准确。作为本地人,他熟悉自己所负责投递的村庄,尽管走街串巷,四处询问,但是几经周折,依然查无此人。
“我的家乡发生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我从小耳濡目染,对先烈们充满敬仰之情。”出于对工作的负责,也出于对烈士的尊重,王德建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信件亲自送到烈士亲属的手上。
“朱下村”会不会是“诸夏村”,公姓会不会是龚姓?他工作之余走村串户,用了三天功夫,终于核实了烈士的准确信息——诸夏村龚建厚。王德建喜出望外,第一时间将这封信交到了龚建厚烈士的侄子龚德营手中。
漂泊在外近70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
龚德营泪流满面,紧紧握着王德建的手连连道谢,王德建也不禁流下了泪水,“那一刻,我打心里感觉到,做一名邮递员,我是光荣的,是自豪的!”
后来,张景宪专程前来核实烈士亲属信息。他告诉王德建,张和庄烈士陵园还安葬着135位烈士,为了帮助烈士寻亲,他先后寄出千余封书信,但大部分书信被原封退回。临走时,张景宪交给王德建一份英烈名单,让王德建帮助寻找临沂籍烈士的亲属。王德建默默接过名单,“纸张很轻,但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从那以后,王德建就成为一名为烈士寻亲的志愿者,踏上了帮助烈士“回家”之路。
为了帮助更多的烈士魂归故里,王德建费了好大的心思。他日常投递时,有意识地多和村中老人拉呱,了解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下班后,翻看史志类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地图,了解更多烈士牺牲时的相关细节。他还加入了“烈士寻亲志愿者联盟”等志愿者群体,借助团队的力量为烈士寻亲。慢慢的,王德建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准了,帮烈士寻亲的速度也变快了。
王德建的爱心行动也感染了许多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人。多年来,越来越多的邮递员加入进来,一起帮烈士寻亲,组成了通往烈士家乡的“绿色列车”。
“这些年为烈士寻亲,我收获了太多感动,也得到了很多荣誉。”王德建不时低头凝视胸前的“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坚定,“荣誉越高,责任越大。我会以这份荣誉为鞭策,牢记党员初心和使命,认真履行邮递员职责,当好群众的‘乡村信使’。同时,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一直走下去,帮助更多烈士‘回家’。”